“读大学时盼望早日毕业,参加工作了又想重返校园。”这句话在母校得到的反应多为:“哼,这有什么,不过是‘围城’现象罢了!”那领悟之快捷,真有点像念一声阿弥佗佛即可成佛。其实,对于尚没有跨出校园的学生们来说,岂能一下子品味得出这一“进”一“出”中包涵的种种滋味?!
大学读书的时候,当的是校级“学生官”,常凭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个通知就把整个校园闹个地动山摇:什么“首届书市”、“首届戏剧专场演出”、“首届相声大奖赛”,沸沸扬扬,乐而不疲。参加工作之后,自然相继续搞一些类似的“节目”,可当通知上的时间一到,你却发现: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加起来还不到读书时班里人数的一半;还会发现:活动还没开始他们就嚷着要早点结束,理由如下:王沪生今晚可能要与刘慧芳离婚;小孩要喂奶;小舅子与老婆吵架晚上要去充当调解员……那情景,那心绪,够你品咂个几年。
大学里,学的是“文中之文”,没跨进大学门就开始做“作家梦”。3年级,捣腾起“校园戏剧社”,不遗余力倡导“情节淡化”,无形中把“写意”、“淡化”等概念渗透到了所有的作品中。来到工作单位后,接受的第一桩写作任务是部门年终总结报告。为留个好印象,把写小说、话剧那劲儿全用上,交差后呈陶醉状等待着上司的赞誉。报告交得快,返回得也快,上面有几个红笔批字:空洞无物,建议重写……记不清当时是怎样的脸发烧,“心律不齐”,只是边啜着苦茶边找毛病。细细一咀嚼这才发现,报告几乎写成了散文,全是“淡化”、“写意”。无奈,把整个思维,手法、观念、意识来了个大转弯……好不容易折腾完毕,忐忑不安地交上去,然后就面壁枯坐。这时候,那滋味,没法说。
在学校里散漫惯了,进入社会,你的一言一行旁人都觉得太“出格”。就说打电话吧,刚刚毕业时,同窗4年的学友一旦各自飞去,虽达不到“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也算得上“见鞍思马,睹物思人”了。即使相距只有10米之遥也会“hello”那么一两句,然后就“别来无恙”之类海阔天空没完没了,临了还请到“寒舍一叙”,不过要“自带酒菜或钞票”。这时听者也开心,说者也开心,却没察觉部门的头儿在轻皱眉头,也不会留心有人“候机”多时。于是办公室的电话铃一响就有人说:肯定又是找你的。
一晃毕业已经两年,类似的种种经历实在是太多太多,其间各种滋味单用“酸甜苦辣”4个字来形容实在是太简单太没份量。“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这句以前常听别人提到的话,如今也成了自己的口头禅;虽然有时在心里也会升起一绺对过去大学生活的留恋,但那份情愫似乎很胆怯很害羞,稍纵即逝。“我可能哪天晚上回大学玩个痛快,但第二天我会照常上班,也许比以前更早更准时”——一学友如是说。这话我信。
《江西日报》1991年12月7日第3版
当电影《无极》中的鬼郎以超过光速的步伐奔跑时,回到了过去——很多观众看到这里时笑了,谁会人相信这种中国式的时光倒流方式?但我不但相信且能实现,而且我不用跑,只要“走”就能“时光倒流”。
听我慢慢道来。
17年前的我,刚刚大学毕业,在最时髦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地方上班,享受着“企业管理”、“事业编制”的双重优越性。那时的我身体健康,身材匀称,面容清瘦,胸怀壮阔,但最终因为收入不足难以承受沉重的家庭负担,加之难以适应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巨大落差,终于在全名经商的热潮席卷的1993年,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毅然下海。
下海后,虽然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巨大的精神压力、生活的无规律、缺乏运动导致身体“规模”越来越庞大,由参加工作时的60公斤逐步发展到89公斤,体重增加了近50%。于是常常有人这样问侯我“喂,你又发福了?”,“肚子几个月了?”,“站着你能看到自己的脚吗?”。到菜市场买菜,菜贩看见我总是“热情地”高声喊道“胖子来两斤猪脚?”,“胖子,买点肥肠吧”,“胖子,今天的五花肉不错,来五斤!”——他们以为胖子一定是喜欢吃这些东西,可惜我最讨厌它们。调皮的儿子也把我的大肚子当成了大沙包,常常一顿乱拳打来,砰砰作响。
生活中的胖子就是这样,常常是人们嘲笑、开涮的对象,但有多少人知道胖人的烦恼?伴随着肥胖,各种慢性病接踵而来,我躲也躲不掉:高脂血症、轻度脂肪肝、肠易激综合症、临界高血压······失眠、头晕、盗汗、怕冷、忧郁。肠易激综合症让我非常苦恼,夏天一吹空调,冬天一吹冷风,就受凉,一受凉肠子就痉挛,肚子一阵一阵痛得厉害。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夏天温度再高,再热也尽量不吹空调,冬天就尽可能地穿很多的衣服,不怕您笑话,裤子要穿五六条,保暖的上衣要穿三四件。而失眠则让我非常痛苦,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白天则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因为长期睡眠不足,记忆力衰退、行动迟缓、自信心不足,心情郁闷,对很多事提不起兴趣!我常常怀疑自己得了忧郁症。
这样的处境让我常常感到生活没意思!常常回忆下海前幸福的日子、怀念大学里的快乐时光,那个时候的我虽然穷,但身体多棒,身材多么苗条呀。
可惜不能时光倒流!
耳闻目睹我的境遇,我的家人很担心。父亲忧心忡忡“孩子,你怎么办哟”,姐姐言辞恳切说:“你确实太胖了,而且越来越胖,真的要减肥哟”。贤妻子则不停地质问“你什么时候开始锻炼?什么时候开始?”
这期间也不是没有一点健身的尝试。几年前,买了一双运动鞋准备和读大学时一样天天打篮球,还把篮球放在汽车后备箱里,以便随时随地穿。但这双鞋只用过一次,其它的时间它一直躺在那里里直到它烂掉。后来,还游过几次泳,打过几次羽毛球,但都没有坚持下来!真正着手“运动持久战”是在老婆的一再催促下,在2005年的9月中旬开始的,选择的是走路这一相当流行的运动形式。
一开始走路并没有什么积极性,每次都是在老婆的“押送下”开始的,走的速度也很慢,在老婆后面慢慢晃悠,属于散步性质。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文摘《3个月减肥30斤,告别一身慢性病》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说,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通过快步走、慢跑和节食不但大幅减轻体重,还告别了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等多种慢性病。我把这篇文章剪下来,下定了决心要以他为榜样,通过走路和节食把体重降下来,把身体搞好。从这天开始,我走路的速度快起来了,走的路程也更长了。
关于我走路的情况:
一、走路速度:虽名走路,但速度一定要快,就像你急着赶火车,赶飞机,所以又名“赶路”。
二、运动时间:多在晚上睡觉前走路,这里有讲究,因为晚上走路有充裕的时间,再说晚上走路走得累了容易睡得着,对改善睡眠有很好的帮助。
三、运动量:每天至少运动一个小时,在我住的院子有超大胡景花园,我每天晚上沿着花园的石路走12圈,每圈约500米,总共约5000米。
四、运动的效果:每天走约5000米,走到一大半时开始出汗,走完时浑身上下大汗淋漓,内衣湿透,感觉神清气爽,非常舒服!回到家里洗一个澡,洗完澡上床很快睡着了。自从走路运动开展以来,每天洗一个澡。
稍稍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南昌各种档次的写字楼被这两年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规模不一的家装公司所盘踞。由他们策划的“团购”、“开车看样板房”、“家装文化节”、“业主见面会”等等促销活动令人应接不暇。家装业火红的景象背后是广大的“有产阶级”和先“负”起来的业主对家装公司的追捧(这与他是不是房奴无关)。“拷”一下刚拿到新房钥匙的业主朋友,他要么正在家装公司和设计师“沟通”,要么正在去家装公司的路上。此情此景是不是让经历过1990年代装修的你喟叹不已?
1990年代初的南昌,有“装修”没有“家装”。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的家装公司成立于 年的广州,来到南昌又是 年后的事。没有家装公司竟然也能装修?这让被“把装修交给装饰公司,自己放心上班去”理念浸淫的你是不是难以理解?呵呵,不理解没有关系,我和你讲一下你就理解了。“智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个时候的装修应证了这句话。一个家庭装修,不需(也没有)设计师,房间究竟装成什么“式样”?让木工、泥工到邻居家去看一下,就装成他们家那个样子!一样的刮瓷,一样的地砖,一样的吊顶,一样的无烟灶台……诸多的“一样”形成“千家一样”的局面。难怪那个时候常听到有夜归人走错门上错床的事发生。你说,这和那个年代的家庭装修风格太求一致有没有一点关系?
物换星移,南风北渐。随着来自广东的家装公司在内地遍地开花,请家装公司的装修业主也随之增多,南昌也不例外。但当业主一走进家装公司大门时,风格的问题也就被摆上了桌面:欧式,简约,还是中式?现代,还是后现代?古典还是轻古典?单一风格还是混搭?……呵呵,这应该看作今天的设计师的口气,因为这些概念并不是同时出现的,每个概念的背后都代表着一段时间的家装流行风格,而作为主流的风格有个演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由繁到简,由精制到随意的发展阶段。当人们最初接触家装设计的时候,很多人被欧式风格中洋味十足的罗马柱、壁炉、酒吧、西餐桌等等这些装修元素深深吸引——有人说我们的民族血液里流淌着“崇洋”的基因,这话一点不假。“崇洋”不是坏事,媚外就不好!媚外,反应到家装中就是一股脑地照搬这些“西洋景”,不管能不能生火做一个壁炉!不管有没有洋酒做一个酒吧!欧式风格或者类欧式风格,其代表的视觉元素除了上面提到的罗马柱、酒吧等这些元素外,配套的还有复杂的吊顶,垂得很低的吊灯等等,这些大概构成了七八年前的家装“主流”风格了。曾记否,那年头,当你到新装修的朋友家去参观,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一个角落里做一个酒吧,幽幽的蓝光照在几乎从来没有打开过的洋酒瓶、空空的高脚转椅上。人们发现,酒吧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人们还发现,过于繁琐的欧式风格让拖着一身疲惫的他回到家里,感受不到应有的释放和轻松。那段时间你大概听过,不少有钱的主一气之下把装修没多久的豪华装修敲掉重做。由此,欧式风格很快从主流的位置上退居二线,让位于“现代简约”了,至今遍布家家户户的西餐桌还在提示着那段时间欧式风格的辉煌。
现代简约自提升到主流的霸主位置后,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也没有“退休”的迹象。它“简约而不简单”,既像写意画,又似现代舞蹈,在空灵中给人无限遐想,在简洁中使身心得以很好地放松。笔者很喜欢这种风格,在2006年的新家装修中美美地“简约”了一把。
“欧式”从“领导”位置过早“退休”,成为今日家装一个配角,这是一段并不成功的家装风格推广史。作为起引导教育作用的家装设计师有没有一点责任呢?这个问题自有后人评说。无论如何,这一历史却唤醒了业主们的自我意识,他们对设计师的态度从言听计从转变于姑且听之。与此同时,家装公司设计师们发现,不重视业主们的自我意识,不深层次研究业主的个人品位已很难设计出业主满意的作品了,特别是文化层次高的业主更加如此。设计师们开始放低身段倾听业主们的意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引导”业主。双方建立起很好的合作关系,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作品在合作中得以问世。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个性化家装,在个性化的家装不可阻挡的潮流冲击下,家装千家一面一去永不复返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多么绚丽、生动的家装世界:由电脑调漆喷出的彩色墙面,特色十足的饰品,造型奇特的灯饰……这个局面已不是一句“轻装修重装饰”的话能概括的。
中国家装业泰斗,江西十大创业先锋余静赣先生认为,“空间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对此笔者很赞赏。很难设想一个长年生活在一个狭窄的房间,头上顶着一个大吊灯的小孩长大了会有多大的胆量和胸怀。但反过来想,一个人的性格又何尝不会响影到他自己所居住的空间形态呢?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有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空间。基于这一理论,个性化装修得以大行其道,而且永不衰退。
如果有一天,你到朋友家作客,看到一面破鼓改成了茶几,破蓑衣改成了窗帘,毛坯房的水泥地面不做任何处理,一整面的小孩涂鸦,长长的走廊装成了“时空隧道”……请不要惊讶,这是一个个性化你的家装、个性化你的个性的年代,我们庆幸生活于这个年代。
把我们的个性好好涂抹,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
(2007年8月 发表于江西日报,发表是有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