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多年前,“戏曲”在中国舞台上亮相。
戏曲自它产生之日起,便以巨大的魅力征服着国人的灵魂,无论是市井民众还是梨园子弟皆醉心于此,痴情于此:或场上歌舞或台下清玩,无不赏心悦目、快乐无比。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击着它的节拍,数着它的鼓板,悠然地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快乐的时光;与此同时,戏曲也是那样从容不迫地圆着人们的梦……
1951年至1953年,江西省各级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纷纷成立。从这个时候到“文革”前,各种剧团全身心地投入到如火如茶的社会生活中去,成功和荣誉接踵而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文艺界百花萧条,戏剧团体名存实亡。
1976年,文艺解冻,戏曲解放,一个个尘封已久的传统剧目纷纷登场,人们无不为之欣喜若狂、趋之若鹜。这一年,南昌市京剧团一出占妆《三打白骨精》连演3个月“下不了台”,胜利剧场的大门被性急的观众挤倒;南昌县采茶剧团的全本《秦香莲》也是连演90天锣声不息。这是一段多么令人销魂的时光!无奈,它太短暂,短暂得使人来不及从容回首。
1980年,离解冻仅仅4年光景,戏剧热就可怕地降温了。又过了两年,“不景气”就毫不客气地露出它狰狞的面目。这一年,南昌市京剧团来到丰城演出,惊奇地发现:观众已不那么热情了。在此前后,电影复苏,电视进入家庭,舞厅走俏,卡拉ok兴起,录你“跑火”……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形式纷纷闯入人们的生活,戏剧日益失去它存在的根基:观众。从这个时候起,剧团便逐渐地进入一种“冬眠”状态,相当一部分剧团已经很少演出了。
不演出,剧团靠什么生存?政府拨的“人头费”。可这“人头费”只够保住基本工资,余下的奖金、福利,统统要剧团自己想办法;医疗费除了有限的补助外,大部分也要自筹。在此情况下,若是剧团的成员人人康泰倒也好办,可“屋漏偏遭连夜雨”,剧团到年龄了,演员病倒去世的这几年多了起来。省歌舞团1992年就有3个癌症病人住进医院,医药费突破了10万元;省赣剧团医药费差额也高达五六万。财政困难使剧团普遍陷入尴尬境地:某剧团派出的演出小分队因经费告罄而回不来;省歌舞团一辆车久失修的面包车载着演员气喘吁吁地赶回,可还没进剧团的大门,车门就“咣噹”一声掉在地上;省话剧团常常18号要发工资,十二三号帐上还“挂零”。伴随着财政困窘的是:人员结构老化,人心涣散,演出阵地丧失,剧团的艺术生产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
省歌舞团1966、1970年进团的舞蹈演员如今还要在台上蹦蹦跳跳。该团舞蹈演员的平均年龄,男46岁,女45岁。歌唱演员平均年龄也近40岁。类似的情况在省级剧团中非常普遍。
人员结构老化的同时,年轻演员又不安心,这便给剧团雪上加霜。如今,年轻能走的都变着法儿“开溜”。说起当今走红歌星杨钰莹,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没几个知道她是从江西省歌舞团出去的。她1990年进团,1991年离团,在省歌只有一年不到的“留团”期。那么,没有走的呢?这一部分人,八仙“下海”各显神通:或开公司,或当经纪人,而其中到歌舞厅“赶海”的恐怕是最多的,这一部分人最低的一个月也有千儿八百的外快,高的没底,一个月搞一万块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庙穷和尚富”,这是普遍不景气的剧团中唯一“景气”的现象。这些留在剧团没走的演员安心演戏的也不多,像电视剧《爱你没商量》中描述的常事争演剧中角色的事儿,近几年很少在省级剧团发生;相反,有的演员是能躲则躲,万一“不幸”被导演看中,让担任某戏的角色,则到医院设法弄张证明什么的。也难怪这些演员演员演戏累一个月不如在歌厅里唱一首歌嘛!因此,对于众多剧团来说,“没有接班人”实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威胁!
由于经费紧张,许多剧团被迫“割地”求存,将能腾出来的房子都腾空,作仓库;该打通的墙都打通,搞门面;在“土地大出租”中,有的剧团甚至连排练场地都没有留下来。省赣剧团为缓解资金紧张,将原本就拥挤的办公楼的一、二、三层全部租给某医院开诊所,所有的办公室都挤在只有十来米长的第4层。于是,在居团辖区内出现了许多白底红十字旗和形影枯瘦的病人,整个剧团恍若病院——广大演职员竟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坚持着艺术创造!比租更可怕的是卖:原归南昌市歌舞团名下的“大众影剧院”,1990年奉旨卖给一邻近单位。于是,剧团办公、排练、演出的场所一齐“泡汤”,卖房的戏却至今还没有收到。到如今,剧团“寄人篱下”,叫人好不心伤!
无钱、缺人、失地,我们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正面临着“生存还是消亡”的严峻考验!
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各级剧团从未中止过各种形式的“自我拯救”。南昌市越剧团从1987年起就真刀真枪地搞起了戏剧改革。这几年,他们的经历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以文补文”、“以商养戏”。由于改革颇有成效,这个剧团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还有所发展。南昌县采茶剧团则在名誉团长魏小妹的带领下,坚持下农村演出,这几年是“风景这边独好”。尽管如此,全省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剧团,在困境中没能闯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那么,剧团的出路空间在哪里?
——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无疑对戏剧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文艺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
——政府部门的重视?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眼前,最大的重视莫过于给政策,下放权力了。
——自主走向市场?可通向市场的路实在是荆棘遍地:首先是没有投入进不了市场;纵然能进市场,可节目未必能受欢迎,难免不被市场中的竞争排挤出去。
——靠企业扶持?慢说我们有一批企业在忙于扭亏而无暇他顾,就算很富的企业,他们未必会同情戏剧,慷慨解囊。
是不是耸人听闻?对于1990年9月才出道、星运如日中天的“奇迹王子”郭富城来说,谁竟能施威于他?
不能说没有。歌坛如擂场,既有擂主,也有攻擂人。请看一歌带的名称:《杜德伟挑战郭富城》,你也许不用听,就能感觉到攻擂的激烈了。杜德伟何许人耶?杜德伟,香港歌星,1962年2月10日出生于香港,1985年参加“新秀歌唱”比赛并夺得冠军,比郭富城早5年出道。那么,杜哥能不能在挑战中取胜?试比较一下两人的演唱风格:郭富城的歌碟以舞曲式的轻松歌曲为主,如《对你爱不完》等;也有抒情歌曲,如《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他的歌明快、轻松,透着一股浓厚而浪漫的青春气息,对青少年,特别是上中学的小女生特有影响。而杜德伟呢,则是完全迵异的演唱风格。他在加拿大念时交了很多黑人朋友,被黑人文化狠狠地熏了一通;加之他老爸又是个鼓手,这一切使杜不自觉地把黑人的唱腔和舞蹈动作学了过来,因此,有人干脆将他的歌路定性为“黑”路。假如你把杜德伟的两首歌曲连着听:《夜半一点钟》、《because i love you》,就会觉得是听一位疲惫不堪、泪水满面的黑人在街头低声吟唱。可以这么说,他的歌以内涵丰富,处理独特见长。两股“风”孰强孰弱,尚难公断,但大陆音像市场,“郭旋风”已呈渐弱趋势,个中原由是否与杜先生的挑战相关?
俗语云:花无百日红。唱片公司的老总们早已谙熟歌迷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在一颗新星刚刚升空,远没发出足够亮的光彩时,他们就在暗中搜寻新人:“林志颖”的名字就是这样被发掘出来的。这位只有17岁的“小帅哥”,以《十七岁的雨季》、《不是每个峦曲都有美好回忆》等歌目向歌坛发起一场冲锋,它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在台湾发迹的“大帅哥”郭富城。
杜德伟、林志颖对于郭富城来说,皆为不能小觑的名字。除此,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牌歌星,于小郭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压力。这些老牌歌星之所以能在风诡云谲的香港、台湾娱乐场立于不败之地,说到底是因为他们拥有实力。正如台湾知名艺人谢德莎所云:“郭富城目前走的是一条以外形条件走红的偶像型路线,但要使生命力长久,必须再加把劲,成为偶像实力派歌手。”如果把这句话套用至本文,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威胁郭富城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江西日报》1993年1月15日第5版
海洋在大多数江西人心目中是一片遥远的蔚蓝色,对远洋运输他们更是陌生。在南昌市沿江路边,距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仅一箭之遥的地方,有一幢很不起眼的红砖两层楼房,在斑驳陈旧的围墙上挂着一块很不显眼的牌子:“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江西省公司”。就是一个这么不显眼的地方,一百多名敢闯风浪的硬汉子,在短短的七年里奏响了一曲恢宏、博大的“改革、振兴”交响乐。
第一乐章:柔静的慢板
——“江远”创建的前三年
在一般人看来,“远洋公司”的招牌只适合挂在临海大城市的大厦上,因此,要在江西这块远离蔚蓝色大海的红壤上挂起远洋运输的白帆,难,甚至不可思议!
正是在这个“难”字上,“江西远洋运输公司”的招牌顽强地树起来了。
一九八二年,中国交通行业普遍不景气。交通部、江西省政府的领导高屋建瓴,看中了江西这块处女宝地,提出了发展江西的远洋运输事业的战略方针。这年九月,“江远”这个赤子就呱呱落地。
在“江远”诞生前,江西省的远洋运输都要绕道广州、上海,借别人的码头搞远洋运输。江西省并不丰足的财政收入,在这长长的弯道上,搭进了不少。天长月久这里面的道道并没多少人去用心琢磨。现在,可以把运输从广州、上海一下子拉回到九江,精明的创业者们心里有本帐:江西的货从九江到国外比从广州、上海要经济、合算得多。就拿每吨运费来说,从上海到日本要比从九江到日本贵20多元人民币。
创业是艰难的,但是创业者的性格就是知难而上:
——没有办公地方,租。
——没有船,买旧船。
——没外运船员,从内运招。
——没有足够经费,咬牙紧缩其他开支。
历经磨难,创业者们克服一个个困难,终于拉起了这支海上“远征队”。队伍刚拉起时,人马不足一百,船只仅有二条:新安号和浔阳号。他们选择了一条畏途:远航日本。在这条外省兄弟单位不太愿跑的航程上,他们经受三年风雨的洗礼,在平稳中踩着柔静的节奏,一步步地把自己的成绩写在那张越来越大的蔚蓝色的试卷上:
一九八三年,公司成立第一年,赢利一万三
一九八四年,公司成立第二年,赢利二万五
郑允钦是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升起的一颗新星。翻开他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五十多篇童话作品,我们透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可以寻觅到许多新特色。
一、鲜明的思想内涵。在郑允钦许多重要的作品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题红线:反传统教育模式。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众多弊端,他选择“模仿”作为作品集中批评的目标,通过对传统教育中“盲目模仿”的批评,呼唤释放儿童的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作者这一创作主旨在作品《镜子里的脸》(载《少年文艺》1988年第2期)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在这里,传统教育只赐予少儿单纯的模仿能力,没有带给他们创造世界的智慧,相反,它带给孩子们的是:除了模仿别人的语言、姿式、动作,便不能生存的恶果。“个性”“自我”都不存在了。虽然,这种教育方式也能给社会输送一些“能人”“天才”,他们也可能会活得很自在,甚至光耀一时,但那不过是昙花一现,抽掉他们行为赖以生存的根基:“盲目模仿”,这一切会立即化为乌有。因为,之所以他们能显耀一时,在于他们通过模仿,巧妙地把别人的一切变成自己的。《镜子里的脸》中的艾力克靠模仿市长当上了市长,但是,他的说话腔调动作,甚至连思想都不是自己的,最后,在“奇奇怪”博士的镜子面前一照,发现自己的脸不见了,显示出来的是被他模仿的人的面孔。这一秘密被发现了,他这市长也终于当不成了,被当成机器人送上火星,落得一个可悲的结局。在他另一篇作品《换脑记》中,一心想当总统的男孩佳佳,被“奇奇怪”博士“换”上了总统的脑子,他象总统一样发号施令,俨然一个真总统。可是马上,他被发现不正常被送进疯人院。以后,他又选后被“换”上了大数学家,修辞学家,大侦探的脑子,但不管怎样,都没有使他成为大数学家、修辞学家和大侦探。作者在篇末,通过“奇奇怪”博士之口感叹:任何实验都不应忽略人本身的存在价值。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这一现象的消极揭示上,在揭示之后,他又给孩子们希望的启示:只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大胆地实践,创造力一定能焕发出来。在《竖着爬的螃蟹和飞上天空的鱼群》这篇童话中的孩子马克没有被绳子校长“要遵守规矩,要听话”的刻板教条束缚住,创造出人们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竖着爬的螃蟹”和“飞上天空的鱼群”。
二、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他的童话作品中充满了惊人的想象:国王的吼声能把满天星辰震落(《国王的吼声》);太阳把人晒成腊肉(《好蛇索索米》);巨人托托米一泡尿淹没整个街道(《巨人托托米》);跳进反光镜可以回到遥远的古代(《反乐镜里的世界》)。
他的童话作品把孩子们带进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这一想象是通过这一手段:大胆地“弄虚作假”实现的。在他看来,童话要满足孩子们心理需要,要做到这一点,不能靠死板地照搬生活,而必须大胆地超越。童话中反映出来的生活是经过“变形”了的,是“哈哈镜”中的世界。作者在达到这一目的之前,很好地运用这样一个有效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作者没有拘囿于常规思维方式,而是看到了它的逆向、反面。这种“异想天开”的创造思维手法帮助他创造出许多奇特的、具有非凡魅力的文学形象:好蛇索索米、蓝西瓜、吃老鼠的面包、竖着爬的螃蟹、飞上天空的鱼群、奇奇怪博士……。孩子们在读到这些作品时,可焕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增强对童话的亲切感,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潜藏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为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供一方快乐、自由的芳草地。
三、极强的娱乐性。郑允钦童话由于充分地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能力,重视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因而他的作品还具有一个明显的特色:极强的娱乐性。我们有些童话作品由于显得平实、拘谨,缺乏幽默感,而失去了作品本应具有的“娱乐”功效。郑允钦的童话不是这样,他的语言是生动而充满幽默感的。例如他的童话中主人公的名字,都是奇怪而有趣的:“西瓜王后”“豆角公主”(《西瓜王后和豆角公主》)“哎呀美太太”(《吃老鼠的面包》)“绳子校长”(《竖着爬的螃蟹和飞上天空的鱼群》),老烟鬼“吸不够”(《异想天开的孩子》)。这些名字不但幽默,而且抓住了人物的个性,准确而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幽默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娱乐成分,而经过夸张的情节又增添作品的喜剧气氛和娱乐效果:巨人托托米被一个国王请到他的国家后,大闹那个王国:“撒了一泡尿,这泡尿淹了好几条街,他看见行人在尿里挣扎,就把他们一个个捞起来放到屋顶上……。”伸手把河里的船抓起来,放到陡峭的山坡上,然后松手,让它呼的一下滑下来……(《巨人托托米》)。索索米的外公胖得圆滚滚,爬楼时老是滚下来。是后只好把他倒挂在窗台上(《好蛇索索米》)。最热闹的恐怕要算《奇特的药水》:冬冬喝了爸爸发明的药水,胃口大增,见什么吃什么,吃下了一大堆西瓜、一大堆煤球、各种汽车和酒瓶子,碗、铁锅,最后自己变成一个庞大的怪物。而奇奇怪博士破案更是离奇、曲折,环环入扣险象环生,令人爱不释手(《奇奇怪博士破案》)。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既具有“狂想型”童话的特色,也具有“热闹型”童话的特点。
郑允钦童话创作呈现出他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又是融汇于全国童话创作共同性之中的。全国童话创作的发展带动了他的他作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某些领域,他又和其他童话作家一样,走在童话创作的前头。
原郑允钦的童话创作更上一层楼。
在我们家入门的地方,有个迷你花园,园内榕树郁郁葱葱,假山层层叠叠。假山之下,更有浅池一弯,池中喷泉叮叮咚咚,溅起水花串串;水花打在荷叶上,发出“噗噗”的雨声,在酷热的盛夏顿感阵阵清凉扑面而来。在一片片绿色的荷叶中间,各种金黄、墨绿、橙红、花白的锦鲤三五成群欢快地游弋,显得格外耀眼,分外好看。
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给我们这个小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但酷爱养动物的小儿觉得池中物太少了,一定要在再养点什么,昨晚,小儿与老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在小儿考一百分的前提下,再养一小动物。他们的协议在我这里遭到了反对------不能把买东东与考试分数挂钩,“就是就是”儿子对于我的反对意见连声欢呼,最后经我们家“领导”拍板,第二天上午上完奥数课就可买也。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上完奥数课,我就和小儿直奔花鸟市场。
在花花绿绿的花鸟市场转了半个多小时,儿子终于选定了一个“小可爱”,只见它长约3寸,宽约8厘,灰色,憨头憨脑。儿子把它紧紧地握在手中,它却在手中动个不停,好像在说“我要快点回家”。
一到家这个小可爱就吸引了全家人的目光。
“他有多大?”,“怎么养呀?”,“会不会吃肉呀”,“可不可以喂青菜呀。”
小儿把它放到池塘里,只见它一会儿把头探出来,一会儿爬到假山上,一会儿又在假山上来个高空跳水,一个猛子扎进水里。
池子里所有的鱼儿全部围着它,它到哪里,鱼儿游到哪里,它成了一个中心。
“妈妈,它象你耶,它一动,鱼儿也跟着动。”儿子肯定想起了我为他妈妈做的那句广告“她在,快乐在,她动,中心动。”
儿子又对我说:爸爸,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取名字?好主意。取什么呢?我瞧它个子那么小,忙忙碌碌、快快乐乐的样子,想起了网上称“80后”为“奔奔族”,心想就叫它“小奔”好了,这样,我们家也有了一个“80后”了。
“叫小奔,好也。”
“不过,它是80后,你是90后,它比你大哟,你得叫它奔哥”。
“啊,不会吧”。儿子有点不乐意。
“儿子,我们给这些小鱼儿,还有着假山下的小蜘蛛都来取名字吧”。
“好啊”。儿子欢呼雀跃。
这条鱼,太胖了,动不动卡在假山里,我们叫它“小卡”。这条鱼很喜欢吐水泡,我们叫它“小吹”。这条鱼老碰得喷泉管叮叮响,我们叫它“小叮”。我一口气取了三个名字。
“你看,这只假山下的小蜘蛛整天上网,我们就叫他q哥吧。”儿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名字有意思,在他看来,这只小蜘蛛一定整天在网聊呢!
当我们都睡着了,这些鱼和小蜘蛛,还有奔哥,他们会干什么呢?儿子问我。
当大家睡着了,这些小动物们都闹腾起来了:
q哥,今晚去不去蹦迪?粗声粗气的小卡说。
他哪有时间哟?一天到晚要和mm聊天。小叮对小蜘蛛q哥有意见。
拜托,你见我整天在线,就说我一天到晚要和mm聊天,你没看见我只是挂在网上,“挂”在网上!q哥边说还边夸张地做着“挂”的动作。
你不会把自己搞成我们这个样子---“潜水”吗?这样谁知道你在不在线!这是小吹的主意!
一个“潜水”的蜘蛛,那我成了《异种3》了。q哥显然爱看恐怖片。
不要讨论这个无聊的话题了,说说我们今晚到底要去哪里“嗨”?小卡总用粗大的声音唤起大家的注意。
我们今晚去飙车!新来的小奔用低沉的很有磁性和穿透力的声音发表了他的意见。
好耶,小奔的意见获得了一致通过……
讲到这里,我打住了,这下可把儿子急坏了,连声问“后来呢?后来怎么样?”
“后来就要靠你来想,你把这个故事写完,或者你自己另外编个故事,然后写成作文,题目就叫《池塘童话》,好不好?”我对儿子说。
好耶,儿子答应了。
一篇由老爸启发的、儿子完成的、搞笑的、充满想象的作文“池塘童话”即将诞生啰!
由于深受老爸的影响,儿子的作文富有想象力,生动幽默,常在班上被老师读,已经在报纸、杂志发表了两篇作品。但这篇“池塘童话”究竟会被儿子写成什么样子呢?
晚上,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我来到儿子房间,看着熟睡中的儿子笑了一下,这小子,是不是在《海底总动员》、《鲨鱼黑帮》般的梦境中与小奔他们欢快地玩耍呢?我仿佛听到他在和“小奔”对话:
“奔哥,你去哪里,搭我一程吧,我上学要迟到了。”
“搭你上学?你把我当奔驰了?我只是一只小乌龟耶!”
……